中国学术圈有个怪现象: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学者至今仍是学术江湖的“话事人”。他们像一座座难以翻越的大山,牢牢占据着课题、奖项、期刊的“C位”。
关于学术界被80年代那批人支配现象的分析现象阐述
我国当下的学术体制基本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,8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代人一直支配着学术界,这在别的行当是很不可思议的。例如在政界有非常严格的年龄限制,每个年龄段都有具体的上升和退出轨道,而学术界特别是文科学术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循环生态,与产业界等其他行当有很大不同。产业界市场会对产品作出高效反馈,产品命运取决于反馈的正负;而学术“产品”的好坏基本由学界内部规矩认证,所以学术生态不容易被外部力量冲击,天然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。
产生原因
学术体制特点
展开剩余56%学术生态内循环且不易受外部冲击的特性,使得学界权力的代际更替停滞。学术“产品”的评价由学界内部规矩决定,导致学术生态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,外部力量难以打破现有格局,80年代崭露头角的学者得以持续支配学术界。
学术发展起点
二三十年前的学术界本土积淀单薄,外文资料、外语能力匮乏。尽管现在学术发展飞速进步,但由于起点低,早期的学者在积累和资历上占据优势,从而在学术界持续保持影响力。
带来的影响
积极方面
80年代被认为是学术的黄金期,当时旧的折腾人的办法已经停用,新的折腾人的办法还未发明出来,学者们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研究。而且当时的文学非常强悍,学术有一定的争鸣氛围,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。
消极方面
学界权力代际更替停滞与学术的快速发展不匹配。学术发展日新月异,而顶端人物控制力强大,导致好的研究和好的研究者难以脱颖而出,能混出来的往往是维护当下权力格局的东西,使得现在的学术“上层建筑”对学术“经济基础”几乎成为一种桎梏。
网友评论
“现在搞学术像极了古代科举,拼的不是才华是‘座师’!”
“建议学术圈引进‘干部年轻化’制度,50岁以上必须退居二线!”
老教授:“年轻人别抱怨,我们当年也是这么熬过来的……”
发布于:浙江省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